農曆春節才剛過,處處春暖花開、綠意向榮。正是心情愉悅享受大地復甦的季節,然而春天也是皮膚疾病的好發時間!根據統計,春季的皮膚門診過敏病患大約會增加三成。

因為萬物開始萌芽生長,各種過敏原也變得活躍。閩南語俗語「春天後母面,欲變一時間」,以喜怒無常的繼母來形容春季的天氣多變化。特別台灣位於亞熱帶氣候,溫度與濕度變化大,忽冷忽熱、乾燥潮濕反反覆覆,這也助長了過敏原對人體的刺激。

皮膚是覆蓋身體的最表層,會與環境空氣直接接觸,如同呼吸道,都是季節交替時即時反應的第一線器官。奇蹟莊園協助您一起深入了解特別容易出現在春季的皮膚問題。

 

【急性蕁麻疹】

又稱為「風疹塊」、「膨疹」,女性發生率又為男性的兩倍,症狀為皮膚癢、起紅色斑塊,會出現不規則的塊狀浮腫,呈現整片凸起,但摸起來表面卻平滑,大約持續數小時到一天時間,症狀緩解後通常不留痕。

急性蕁麻疹成因,通常為接觸過敏原,如:病菌、食物、藥物、花粉、塵蟎…等,但也有些人是受到溫度變化、日曬、壓力、機械性刺激而誘發,加上年節後各種壓力增大。季節交替的春秋兩季,是蕁麻疹好發的季節,花粉、塵蟎增多,塵蟎喜歡生活在攝氏20至30度,濕度60到80%的環境,溫暖潮濕的春天正好符合這個條件。雖然急性蕁麻疹在遠離過敏原之後,數天或數周會自然消腫,但如有需要還是要到門診請醫師判斷。

 

【異位性皮膚炎】

異位性皮膚炎又稱為異位性濕疹,是一種反覆發作的過敏性皮膚疾病,成因與遺傳、免疫力與刺激物過敏原有關,容易對空氣污染、花粉、食物等過敏原產生反應。另外,流汗、皮膚摩擦、氣候變化、情緒波動等刺激,也會讓病情加重。

台灣從10月到隔年4月都會吹東北季風,北方的汙染物持續南下,但氣溫開始回暖,活動力變大流汗增多,刺激物也持續,加上不穩定的天氣讓免疫力下降,這時如果未持續肌膚保濕的乳液保養,可能會在春天發作一波。

 

【日光型皮膚炎】

從厚重長袖的冬衣,因氣溫回暖而換成短袖衣物,久未曝光的皮膚突然接受大量紫外線照射,而產生不適的過敏反應,出現類似濕疹般的點狀紅疹、小丘疹或是水泡。

如何分辨是日光性皮膚炎或是曬傷呢?兩者最大的不同是:曬傷是日曬過量;而日光性接觸性皮膚炎則是個人體質對陽光過敏。曬傷的症狀大多會在曬後6小時發生,而如果在日光下曝曬的5分鐘內,沒有被衣物遮蔽的皮膚有發癢出現丘疹、紅斑,則有可能是日光性接觸性皮膚炎的患者。

預防方法為盡量避免直接曝曬於陽光,特別是上午九點到下午三點紫外線最強的時刻,另外要多喝水避免皮膚脫水,飲食上並免吃光感性蔬果。光感性蔬果蔬果內含有夫喃香豆素和補骨脂素等物質,當人體吃進這些蔬果,經過代謝吸收,會形成光毒物質。人體中存有光毒物質,再經過陽光照射與個人體質共同起作用,便會引發日光性接觸性皮膚炎。

光感性蔬果有:番茄、莧菜、茄子、馬鈴薯、萵苣、油菜、芥菜、菠菜、香菜、芹菜、蘑菇等。

 

【毛毛蟲皮膚炎】

春天是毛毛蟲活躍的季節,同時因天氣回暖,全家大小常一起去郊外踏青,接觸到毛毛蟲的機會增加。毛毛蟲皮膚炎是一種接觸性皮膚炎,因毛毛蟲身上的刺毛,會有特殊毒性,而且很容易斷裂,症狀是在脖子、肩膀長出一顆一顆排列不規則的紅疹,或是一顆顆有如紅豆般的紅疹,會突然性的劇烈刺癢、奇癢無比。

但有些人明明沒有碰到毛毛蟲,卻出現過敏反應,主因為過敏原是毛毛蟲的毒毛,而不是毛毛蟲體本身,許多毛毛蟲的毛體相當容易斷裂,再經過風吹就可能四處飄散掉落於人體,在台灣也是蠻常見的皮膚過敏狀況,例如在2021年澎湖就發生群體發生的案例,就推測為黃毒蛾幼蟲的毒毛所造成。

預防的方法是去郊外要穿有領子及長袖的衣物保護,若有碰到毛毛蟲要盡快沖水沖掉身上的毒毛。

 

肌膚癢癢的日常對策:

過敏原因多元,可能與生俱來的遺傳基因、不可控的環境因素或是尚未發現的過敏原,面對目前無法完成治癒的過敏疾病,可能會讓人產生強烈的沮喪情緒、焦慮感爆發。

許多新聞與統計顯示,台灣大約有30%的人有過敏體質,也就是說每三個人中就有一位曾有過敏困惱,而免疫力較低的幼兒與銀髮族特別容易被誘發,但無論肌膚上突如其來的過敏反應,又或是長期抗戰的慢性過敏,都不代表沒被好好照顧,如果發生在幼兒或是長輩身上,也不代表照顧者的失責。

除了就醫治療之外,我們還能做的事

  1. 減少過敏原的接觸與攝取
  2. 避免抓破肌膚,以冰敷克制癢感
  3. 務必剪指甲,預防細菌感染
  4. 積極肌膚保濕,持續培養健康肌膚力
  5. 保持心情放鬆,紓解壓力

願所有受過敏所苦的朋友,透過肌膚反映,都能更加認識了解自己的身體,並找到與環境和平相處的方式。

#此篇文章並不代表任何醫療建議,請務必諮詢醫師以獲得進一步的資訊